为了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舆情防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科学把握全媒体发展趋势和网络传播规律,大力推进工作理念、内容、载体、手段创新,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阐释,统筹推进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议题设置,用好用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喜好的平台载体、形式样态、词汇话语,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和AR、VR、短视频、直播等融媒体手段,打造导向鲜明、形式鲜活、喜闻乐见、贴心有感的网络产品,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通过针对性策划和差异化推送提升网络国际传播实效,用好声音唱响主旋律,让大流量充盈正能量。
始终站在新时代“过关”“赶考”的政治高度,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生根,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深入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苗头、新动向、新趋势、新特点,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生成演化机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风险防范,坚决清理各类有害信息,及时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观点,有力开展跨境舆论斗争,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破坏,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切实筑牢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屏障。
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加快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针对网上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强化互联网行业自律,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网,健全完善网信领域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创新开展网络普法,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持续开展对网信前沿技术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应对储备,着力防范化解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网络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主体体系。特别是由于网络空间主体涵盖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网络用户等诸多利益相关方,而这些主体参与网络空间活动的立场、习惯和行为模式互不相同,因而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主体责任,是网络安全治理的关键。更好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在协同性上下功夫,调动不同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秉持系统观念,力求做到统观全局、理性前瞻、整体联动,凭借敏锐眼力、强劲战力、充足定力、统筹能力来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使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舆情防范,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