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如何避免谣言的传播(策略和方法)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如何避免谣言的传播(策略和方法)

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避免谣言传播的策略和方法如下:
1. 快速介入,稳慎把握引导节奏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第一时间公开事实,快速介入,稳慎把握引导节奏。尽早介入、公开发声,是舆论引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流言谣言满天飞。要遵循新闻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原则,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终报结果”的思路,边调查边公开,边公开边承诺,边承诺边改进,把控节奏、滚动发声,最终给公众满意的答复。
2. 积极互动,精准回应社会关切
全媒体时代,无互动不传播。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普遍对“我关注的”“与我有关”的信息比较感兴趣,加之社交媒体圈层构建了不同的“信息茧房”,网民更青睐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信息。网信部门要秉持用户思维、主动放低身段,在积极互动中把准情感倾向和信息需求,在精准发声中有效消除质疑和回应关切。
3. 健全机制,全程管控舆情风险
舆论引导是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全程管理的意识,关注监测、研判、引导、处置、复盘等各个环节,综合施策化解危机。从舆论引导实践看,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同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横向沟通信息孤岛和纵向沟通信息延时现象,产生权责不明、缺乏交流信任等问题。同时,涉事部门往往更关注尽快平息舆论,但舆论平息后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再调查处理和回应,也没有深挖问题根源,给舆情风险再次爆发埋下潜在隐患。因此,要健全完善各类机制,构建舆情风险全程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搭建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交流框架,形成治本抓长的良好态势。
4. 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谣言预警机制和传播模型
大数据和智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等技术能力日新月异。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各网络媒体间的联动,建立谣言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谣言,从而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全面搜集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信息,包括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受众特点、地域分布、影响因素,深入研判,挖掘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共性,制作重大突发事件时期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建立网络谣言传播的预警和预案,从而具备快速反应打击的能力。
5.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教育公众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惩处力度。加强平台监管:网络平台应建立健全谣言监测、举报、辟谣机制,及时清理谣言信息。官方权威发声: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压缩谣言生存空间。
6. 增强法律意识
要清楚地知道,制造和传播谣言是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普通网民,我们要有责任意识。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制造、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积极举报网络谣言,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 设立举报渠道
建立举报虚假信息的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帮助发现和打击虚假信息。
8. 法律手段
如果虚假信息涉及违法行为,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维护自身权益。
9. 事前预防
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建立信任关系,减少虚假信息传播的可能性。
10. 跟踪分析
跟踪分析虚假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寻找信息源头,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1. 危机管理预案
在虚假信息传播危机发生前,制定危机管理预案,明确处理流程和责任人,做好应对准备。
12. 倡导真实性
倡导在网络世界中传播真实、可信的信息,强调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
13. 合作抵制
与其他企业、组织合作,共同抵制虚假信息,维护行业整体声誉。
以上策略和实施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负面舆情的特点来确定,同时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负面影响,并保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在线客服
  • 服务热线
    17727463041
  • 刘R

深圳市瑞萦传媒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73430号